核心提示:长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基础和纽带。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过度捕捞、挖砂采石、拦河筑坝等人类活动影响,使长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生物多样性降到历史最低。如何医治“生病”的长江,良方善治,科学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们正在寻路。
“生病”的江与岸
长江“生病”了。在气候变化和过度的人类活动夹击下,长江健康告急。“病症”呈现在多个方面,水的问题首当其冲。
长江发源地“中华水塔”三江源,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家园和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然而,气候变暖使长江源区冰川退缩、冻土层消融,水资源储备面临重大挑战。
“三江源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8 摄氏度,高于全球及全国升温水平,致使积雪深度减小、积雪日数减少、融雪过程提前,春季径流显著增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录三介绍,1950年以来,青海省域内的冰川表现为一致性的退缩趋势,且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冰川退缩幅度急剧增加,威胁长期水资源战略安全,影响着冰川的降温增湿等气候调节功能。
长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0%,支撑的人口和生产总值约占全国总量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地理三大阶梯,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等差异较大。
近十几年,受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流域生态系统出现亚健康。“长江水系生态环境危机的核心是流域生态完整性严重受损。”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洪铸看来,围湖造田和房地产开发等导致湖泊湿地面积锐减,过度采砂、不科学的河道整治和洲滩种树等严重破坏了河流和湖泊中的生物栖息环境,过度城镇化等导致河湖水滨带退化甚至消失。
此外,为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高速增长所导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一系列人为活动,如拦河筑坝、修建水库等,削弱甚至阻隔了湖泊与江、河之间的“朋友圈”。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烜告诉记者,当江湖受到阻隔或遭人为围垦时,湖泊大面积的连续水域被分割为孤立、分散的湿地斑块,造成生境破碎化和湖泊面积逐步萎缩。研究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有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长江中下游湖区主要湖泊面积损失率高达41.3%~48%,目前仅剩鄱阳湖、洞庭湖及石臼湖等少数通江湖泊。
在“水”不通不畅的同时,人们对“岸”的持续开发,也在影响和深刻改变着长江的生态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撰文指出,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城镇面积增幅达84.1%,长江自然岸线保有率仅为44.0%,自然滩地长度保有率仅为19.4%,长江岸线利用率为26.1%。农田面积减少8.7%,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面积减少3.2%,天然林、灌丛、草地和沼泽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均有所减少。
此外,长江下游地区干流岸线开发利用比例高达40%左右,江苏沿江岸线不到1公里就有一个码头。建设特大城市、城市群仍是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主要方向,除上海市、江苏省提出城镇建设用地减量化外,其余省市均提出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建设用地增长的规划目标。
长江流域的经济命脉工业和采矿业,也如硬币的两面,影响着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以长江沿岸7省市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为统计基础,截至2017年该区域共有76家化工园区。长江中游的宜昌市,一度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非金属矿区。专家指出,工业和采矿业中的有毒物质和难降解的污染物质以及氮、磷等营养物质,排放到江河加剧了水质破坏。而与此同时,渔业的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基本将长江和湖泊中的鱼类从幼苗到成鱼一网打尽。随着人口密度、开发强度进一步加大,未来人、地、资源、生态系统等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加剧形势不容乐观。
让江湖自由交流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5,历史上,湖泊与长江干流自由相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流—泛滥平原生态系统,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 233个优先保护的生态区之一。
文章来源:《长江技术经济》 网址: http://www.cjjsjj.cn/zonghexinwen/2020/0807/456.html
长江技术经济投稿 | 长江技术经济编辑部| 长江技术经济版面费 | 长江技术经济论文发表 | 长江技术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江技术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