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华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是从黄河流域的文化诞生之地,逐步向其他地域辐射转移的过程。也是中华疆域不断扩张的过程。从秦灭六国开始,中华的历程翻开了大一统的新篇章。那么,中国又是如何形成现在这般的广阔疆域的呢?又是如何在逐步地发展中开辟长江流域的商贸之路呢?这要从宋朝的经济环境和商业农业的发展说起。但凡是存在已久的体系,皆是前人所积累的遗产。
商贸往来所需的硬件,宋初南方经济蓬勃生机
在南北朝之前,汉族的生活集聚地多是黄河流域。在现代被称为黄河集聚地。相对于全国的经济人口占比,北方具有绝对的优势。不过在随后的两晋时期,随着上层统治者的腐败以及制度的腐朽,导致了最后出现了南北朝五代十国的祸乱之象。原本已经完善的社会体系也逐渐在外敌入侵,连年不断的战争中逐渐分崩离析,便是出现了中华历史上第二次的人口南迁潮流。不同于西晋时期为了逃难的迁徙方式,这次的迁徙更像是一部分具备探索精神的各个领域精英为了汉族的未来,想要寻找一个远离世俗纷争的世外桃源而进行的南迁。
随着南迁的趋势,在南方生活的汉人发现了长江流域有着比黄河流域更好的条件。例如资源丰富、降水充足、土地肥沃、地广人稀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有着长江这一长河的支持,使得南迁的汉人们甚至拓展了渔业,牧业等等体系的发展。这就是中华历史上第二阶段经济南迁的开始。这个阶段的汉人们完成了打开长江流域先遣基地的成就,并且正是确保了日后移民南方的大趋势。同时渔业、牧业、农业的发展,更是为了日后经济重心进一步的南迁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经过了连年的战乱,度过了南北朝、五代十国一系列战乱的年代以后,北方原本繁荣的内陆经济已然是不复汉朝文景之治时的盛况。相对比之下,南方沿着长江流域的城市越来越多了。又因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一世骂名使得长江流域的经济焕发了无限的生机。哪怕是未来几年的连年战乱,哪怕是后来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都未能阻挡这一势头。
在几代的王朝变更之中,长江流域的商贸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第二阶段经济重心的南迁,牺牲掉了黄河流域发展经济的可能,换来的便是后来苏杭一带富贾巨商不绝,江浙多富庶之地,福建广州鱼米之乡的美名。长江流域人口的增多使得长江流域的需求量持续的上升了好几个年代。富饶的土地,便利的交通给了长江流域定居之人强大的购买之力。加上没有战乱的袭扰,不过是一百余年的发展,便是彻底地形成了隋唐宋三代的长江流域商贸经济区。
\"孤芳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满了唐朝时对无限长江的敬畏之心。就好像是一种骨子里的信念一般。
战乱与政策支持下,南方的经济重心格局不可动摇
时间线走到了北宋,长江商贸经济区的经济重心已经不可动摇。但是大多数北方生活的人心里还是有一种正统的观念,固执地认为南方是蛮子们生活的地方,只要还生活在北方,哪怕是经济差一点,生活条件艰苦一点,也是在心里比南方人高了一等。但是总体来说,北方的气候以及土地生产粮食的能力是比不上南方的。就总体趋势而言,在中国这片地域辽阔,人均不足的总体社会环境下,向南方开拓新的贸易区和居住区已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否则仅仅凭借北方的条件,不足以维持不断上升的人口数量。而这其中一种名叫占城稻的作物又使得人口南迁有了稳定的粮食基础。
根据北宋官方记载\"不择地而生,连年广收\"是这种稻子的最大的特点。公元1011年,宋政府在福建提取了占城稻三万石推广向江淮,两浙之地种子,解决了这几个靠着商贸起家的重点经济城市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更是让那时候有了一句流芳百世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美名。经济,粮食尽皆发展完成了,人民的南迁已然是成为了一种固化的思维,上层有着成见不愿意南迁,但是底下的穷苦百姓却更愿意为了自己的好日子而进行人口迁徙。
上一篇:衡阳市衡山县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破土动
下一篇: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成立 首期主要投向长江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