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40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正从传统的制造业大国向新型制造业大国转型,并且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具有几个重要特征:第一,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全球第一。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5.52万亿美元,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2019年,世界领先的工程机械信息提供商——英国KHL集团发布了最新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Yellow Table 2019),从国家层面来看,前50强中企业数量排名前3的国家分别是日本(占据12席)、中国(占据9席)、美国(占据6席)。其中,中国销售额增长了37%,达到34.38万台,再次成为全球工程机械设备销量最高的国家。第二,产业类别齐全,产业细分完整。以机械工业为例,目前全球所拥有的机械类别,在中国几乎均有生产。第三,工业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工业设备的投资规模占据全球首位。其中,国产化设备的比例在快速增长,引进国外设备的等级在不断提高,消化、吸收引进的创新设备成为主流,对外合作中产品集成、系统集成、技术集成的新型设备已成为设备改造的主力军。第四,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对社会经济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制造业在各产业中的应用正呈现多元化。由此,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信息服务业正在成为优化和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质量的新支撑点。具体来看,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规模扩大,而且对新技术的需求日益提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识别技术、软件开发、设备链接、人工智能等已呈现多元化的应用场景。第五,在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ICT[1]的渗透率和应用程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机械、钢铁、石油、航空、港口、能源、交通、电力等领域,ICT与企业现代化的融合不断加深。尤其是在5G商用后,以5G技术赋能为纽带,以各地试点为推手,以企业创新为基础的ICT发展,已从传统的公共消费平台向制造业技术升级、智能化生产转变。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工业振兴之本。
相对于德国的工业4.0和美日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互为促进的进程中,在技术创新、产业扶持、体制优化、市场培育中,还有许多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2019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2]中,我国制造业排名虽然位于全球第三阵营的前列,在美国、德国、日本之后,名列全球第4名,但该排名主要是靠规模发展指数[3]获得,我国制造业的质量效益指数(15.05)、结构优化指数(23.40)、持续发展指数(16.33)仍与美、德、日等国存在巨大差距,其中美国在这3项上的指数分别为49.84、48.77、31.33。我国制造业的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3项数值合计在全球9个主要的工业国中仅仅位列第7名。2018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93美元/人,仅为美国的19.3%、日本的30.2%和德国的27.8%。
要完成国家复兴大业,全面振兴我国的现代工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通过体制创新、技术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思想创新和企业运营模式创新,使我国在“十四五”期间,现代工业质量真正获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 “5G+工业互联网”是我国工业振兴之本
2.1 “5G+工业互联网”的战略意义
5G之所以成为国家战略,是因为5G技术与以往的通信技术相比,就像是“众多的方言在5G时代都被统一为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统一实现的大连接、大带宽、高速率使其应用前景更加广泛。更重要的是,5G的技术特性(包括低时延、边缘计算、切片技术等)使移动通信技术第一次深入地与工业生产、工业流程、工业的智能化融合为一体;第一次使现代工业中的人工智能与5G协同后得以实现单一工业智能向整体工业智能升级、单一设备智能向整体设备协同运营的转变。这对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工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当前中美博弈,美国大范围打压中国科技企业,其核心是基于5G与未来工业的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工业科技、智慧科技之争。在德国完成了工业4.0改造,美国建立了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工业体系后,中国5G的崛起,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正在由一个规模大、产出多、等级一般、科技化率较低的制造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国家挺进。这是一个宏大的前景,也是一场科技竞争,是现代工业智能化的控制权竞争,是大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新整合的话语权之争。其中,“5G+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化推进,是5G战略和实施的核心内容。
文章来源:《长江技术经济》 网址: http://www.cjjsjj.cn/qikandaodu/2021/0225/712.html
上一篇:水处理工艺技术经济创新路径研究
下一篇:长江和汉江总磷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长江技术经济投稿 | 长江技术经济编辑部| 长江技术经济版面费 | 长江技术经济论文发表 | 长江技术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江技术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