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长期以来,长江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滩涂围垦等影响,导致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近年来,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甚至降至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渔业资源年均捕捞产量不足10万吨,仅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因此,实施长江常年禁捕条令已经迫在眉睫。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从2020年开始,长江流域分步骤实施为期十年的禁捕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鱼类资源的保护,而是面向未来进行的一番痛定思痛的补救,十年禁捕,拯救的不只是鱼,更是对长江生态环境的救赎。尽管我国从2003年开始就已经在长江全流域实施了春季禁捕制度,但是由于人们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渔民使用“电毒炸”“绝户网”等非法渔具渔法竭泽而渔,形成资源“公地悲剧”和渔民越捕越穷、资源越捕越少的恶性循环,此类问题的出现不仅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也给长江十年禁捕制度的落实造成了阻力,以及给渔政管理与执法带来了挑战。笔者从事渔政管理与执法工作已有八年,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及在苏南某市(以下简称“该市”)调查的相关数据,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目前长江禁捕长效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传统捕捞渔民转型困难
受历史习惯、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长江传统捕捞渔民铤而走险实施非法捕捞的现象仍然长期存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渔民祖祖辈辈都以捕鱼为生,许多渔民长年生活在长江边,以船为家,形成了靠捕捞长江水产品谋生的传统观念,捕鱼也成了唯一的谋生本领;二是受年龄、技能等方面的限制,转产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在该市调查发现,在该市长江专业捕捞渔民29户共52人中,有27人都已经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由于受多数企业招聘年龄限制,大多只能自谋出路,另外在劳动年龄段内的25人中有18人从事饭店、超市、运输、工厂打工或承包鱼塘等比较艰苦的工作,想要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也希望渺茫,这些现实的困难或多或少为今后继续从事捕鱼为生的老路埋下了隐患。
二、监管难度较大
长江十年禁捕为江鲜的价值提升带来了巨大的空间,物以稀为贵,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与驱使,江鲜黑色产业链仍然长期存在,而且其变得更加隐蔽,加上监管、取证等难度较大,江鲜黑色产业链一时无法完全根除。笔者调查了该市城区最大的农贸市场,其中经营水产品的商户达50余家,大部分商户没有购货凭证或单据,给监管部门认定其是否从事长江水产品经营活动与执法取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上市场、农庄、餐饮饭店等数量庞大,监管难度也比较大。
三、市场需求客观存在
目前来看,仍然有较大数量的消费者喜好长江野味,食用野生动物的习惯在某些地区也依然存在,因此,这需要人们改变饮食习惯和思想观念,管住自己的嘴,让食用养殖水产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毕竟没有需求和市场,非法捕捞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四、监管能力亟待加强
该市行政管辖的长江段虽然仅有3.8公里岸线,但受渔民历史捕捞习惯影响,实际作业区域达22公里,但是,该市渔政执法管理机构仅有在岗在编持证渔政执法人员4名,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并且至今也没有一处规范的执法船停靠码头,只有一艘6.3米执法艇仅能核载6人,其不具备夜航能力,严重影响执法检查的安全性和效率,无法满足夜间执法和快速机动的需求。
对策建议:一是统筹协调、强化保障。根据渔业资源状况、禁捕水域面积等因素,制定工作方案,并积极协调发革、财政等部门制定政策统筹资金,加强专业渔政执法人员的招聘,增强执法力量;二是优化方案,确保落实。渔政、公安、市场监管、水利、交通等部门要积极探索并建立便利高效的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形成合力,积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将长江禁捕工作落到实处;三是积极宣传,加强引导。要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力量,提升公众禁食野生动物的思想意识,提高公众对各类破坏水生生物和水域生态行为的辨识能力和抵制意识。引导公益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探索建立有奖举报等管理制度,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对相关违法行为的监督、抵制和举报等。
文章来源:《长江技术经济》 网址: http://www.cjjsjj.cn/qikandaodu/2021/0204/683.html
上一篇: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要求加强长江退捕渔
下一篇:咏长江
长江技术经济投稿 | 长江技术经济编辑部| 长江技术经济版面费 | 长江技术经济论文发表 | 长江技术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江技术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